地址:中国-郑州-南阳路216号
传真:+86-371-67878896
电话:+86-371-63759558 - 67878986
邮箱:huanqiuzg@gmail.com
网址:http://www.shuinifenmo.com
站在水泥‘凳子’上看中国经济发展-环球重工水泥设备 |
2010年将继续承接2009年高位的走势,产量在18.5亿吨左右。这么大的产量,这么快的增长,可以说是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但这一切确实发生了。 进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赢得了举世瞩目,被称为垄断产业的石油、电信,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煤炭、钢铁,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房地产、汽车工业等,都受到了国家及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而看似简单,悄然无声的水泥工业同样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取得了惊人的业绩,我们从几组数据来了解这一发展演变过程,同时探讨一些伴生的问题,思考未来的发展。 一、 水泥产量 中国水泥产量1949~1999年生产水泥62亿吨,2000~2009年生产水泥105亿吨,近10年的水泥产量,是上世纪50年的1.7倍。2009年,受国家“4万亿投资”拉动,中国水泥产量达到16.5亿吨,占世界水泥总产量超出了50%。 2010年将继续承接2009年高位的走势,产量在18.5亿吨左右。这么大的产量,这么快的增长,可以说是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但这一切确实发生了。这10年间,大家最关注的房地产和汽车,其发展之快,让所有的行业刮目相看,谁也没有想到汽车如此普及,房价涨的如此高。当然更少人会联想,房子是用一吨吨水泥筑造起来的,汽车公路、铁路基础、飞机跑道也是用水泥一方方堆积起来的。 中国的经济还在发展中,但我们看到: 1. 东、中、西部水泥发展已逐步显现,发展速度呈西高东低走势,说明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已在高位,其增长已呈下滑趋势,而西部刚刚起步,中部在前两者之间; 2. 世界已进入低碳经济时代,水泥是高碳产业,节能减排对水泥业提出重大挑战,当前还没有出现水泥的替代产品,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最重要的课题。 从需求增长因素看: 1.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基础设施、城市化、新农村建设还需要大量水泥; 2. 我国城市危旧房改造有非常大的规模,老化、低质的公共设施也需要翻新; 3. 建筑节能是节能重要的部分,很多达不到节能标准的房屋将逐步被节能建筑所置换。 但需求会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制约: 1. “十五”以来水泥需求高速增长,在“十一五”就显现出减缓的走势,但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采取救“市”策略,加大投资,使水泥需求猛增,我们看到这是“透支”未来的水泥需求,有理由担忧未来的水泥“减量”; 2. “十一五”水泥需求的增长主要是来自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但西部仅占全国份额的23%,而东部一些局部区域已出现量的负增长现象。 水泥需求会达到20亿?25亿?这是业内人士所关心的,我是这么认为的,20亿,这个数字会在“十二五”被击破,但数字的提出不能缺乏推理,光凭拍脑袋。我一直感到,实际上,不仅是我们水泥业,甚至一些其他产业,对未来发展缺乏系统的研究,主要的统计基本上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量”统计,缺乏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消费”统计,这样难免在推测未来的“需求”时,发生“市场”偏差。 二、 水泥投资 进入21世纪,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全国性的基础设施,城市、农村建设对水泥的需求量持续走高。一方面,水泥产业要保证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对水泥需求的供给,另一方面,21世纪前,我国的水泥工业是以落后工艺为主导地位,为保证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地发展,水泥产业进行了在全国范围内的技术、组织结构调整,首先是在“十五”初期进行技术调整,用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取代落后生产工艺。由此,水泥的投资开始急剧上升,并因全国和各省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而被推进。 供需矛盾主导方的不断转换推动着水泥的发展。首先是经济高速发展拉动了水泥需求,从而也拉动了水泥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再投资的热情不断上升,加上金融资本的助力,把投资推向高峰,直至出现产能过剩,从而完成一个循回。 但是,由于市场的滞后性、信息的缺失和投资行为转换为生产力的时间差等诸多原因,使得在供大于求的风险即将来临的时候,投资热却愈演愈烈,如不及时扭转,将会给企业、行业,乃至国家经济造成危害。这就是国务院两次下发红头文件,抑制水泥等行业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的背景。 水泥投资培植着整个产业成长壮大,但从根本上来说它要受经济发展的支配和制约。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格局不仅决定了水泥从东到西递延式发展的模式,也确定了本世纪我国水泥发展速度呈西高东低走势的特点。 “十五”期间的水泥投资高峰中,东部地区投资占全部水泥投资的比例达到49.42%。到“十一五”,水泥需求的增长主要是来自中、西部地区,东部投资占比迅速下降,与此相应的是2007年中部地区投资占比上升到了41.43%,2009年西部地区投资占比经过几年的不断攀升之后问鼎,达到40.89%,且升势仍在继续之中。 在市场需求变化的前提下,控制产能是产业在市场上和上下产业链博弈的杀手锏,然而企业的规模扩张又是企业家的主动行为,在目前大家都要做大的背景下,并购重组不失为有利于市场发展的一种投资方式。 三、 水泥利润 供需之间的矛盾伴随着水泥工业的发展,合理、稳定的利润,根本的基础在于市场供需关系。透过两者关系,我们看到的是市场上的价格表现和企业的获利能力。 “十五”以来,中国水泥市场迎来了高峰期,但水泥的价格10年来始终维持在300元/吨上下窄幅波动,而水泥业的上下游产业煤炭、房地产价格都是几倍地增长,为什么处于中间环节的水泥在产业链的价值传递中无所作为?
2003年之后,我们清楚看到水泥销售毛利率急转直下,这就是“十五”期间投资高峰之后的市场反映,过度投资造成产能急剧上升,导致供需失衡,引发水泥价格大跌。 2005年、2006年水泥投资两年负增长,使市场压力缓解,行业利润开始恢复。此时市场投资又恢复了信心,尤其是四川的灾后重建和国家应对国际金融海啸的“4万亿投资”促进了对水泥的需求,水泥投资热度有增无减。 2009年水泥投资1,700亿,近乎2003年水泥投资的6倍。我们看到:2009年我国水泥市场的需求增量是2.4亿吨,相当于当年世界水泥第二大生产国印度和第三大生产国美国产量的总和,这么巨大的市场增量,并未带来多大的行业利润空间,若不是西部地区的高位利润,行业的利润还会低于2008年。2010年水泥行业的利润如何,吸引我们拭目以待。 影响水泥价格的因素很多: ——国家经济发展周期。水泥是周期性很强的产业,经济的起落决定了对水泥需求量的大小。作为地区性产品的水泥,还要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建设周期。 ——国家经济政策的拉动。水泥是被拉动型的产业,“4万亿投资”对水泥需求拉动的作用是很好的说明。 ——水泥投资所形成的产能规模确定了水泥的供给能力。而大集团对市场的干预能力确定了水泥的实际供给。 ——产业合理布局可防止局部地区产能过剩。关键在于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核准制度的正确贯彻执行。 ——发展新型干法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节奏。因为二者都使供给能力发生变化,其影响不仅仅是投资方和退出方,而是整个区域市场。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看似复杂,其实归根结底都是供需的问题。因此,如何研究、把握水泥市场合理的供需关系,使水泥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的产业链中保持应有的地位,是值得全行业都关注的“大”问题。 |